四川剑阁这地方,听过“剑门天险”的人不少,可知道这千年古县二十年前挪过窝的,估计没多。
2003年,县政府从坐了1500多年的普安镇,搬到了北边的下寺镇,本想破了发展的局,结果二十年过去,争议反倒没断过——新县城交通是方便了,可人气不如老县城;老县城人多热闹,却还是困在山里难动弹。这事儿不光是剑阁自己的家务事,更像一面镜子,照出了很多县域搞城市化时的两难。
先说说老县城普安镇,那可是个有来头的主儿。从南朝开始就当州郡的治所,三国文化、蜀道文化都在这儿扎着根,走在街上随便一块老砖,说不定都比爷爷的爷爷岁数大。以前它在县中间,周边乡镇的人来赶集、办事都方便,菜市场早市能挤到转不开身,街边的老字号面馆一开门就排起队,生活味儿特别足。
可再好的底子,也架不住地理条件拖后腿。普安镇被山围得严严实实,就像个被抱得太紧的孩子,想扩块地盖房子比登天还难,建设成本高得吓人。更要命的是,它地势低,一到雨季就怕淹水,老百姓年年都得提着心过日子。而且这儿没高铁没高速,就靠几条盘山公路,外面的企业不愿意来,里面的年轻人想出去闯也不方便,慢慢就没了活力。
再看新县城下寺镇,当初选在这儿,就是奔着它的交通优势来的。108国道、宝成铁路、京昆高速都从这儿过,后来西成高铁还设了剑门关站,从这儿去成都、西安也就一两个小时,以前普安镇“交通末梢”的苦,下寺镇一点没尝着。而且下寺镇在清江河谷里,地势平,水源足,想盖厂房、建小区都有地方,不像普安镇那样束手束脚。
更妙的是,它离剑门关景区就10公里,离广元市区也才35公里,不管是搞旅游还是接广元的产业转移,都占尽了便宜。这些年下来,下寺镇的建成区从以前几乎啥都没有,扩到了好几平方公里,还搞起了剑门工业园区,高楼立起来了,路灯亮起来了,看着就像个现代化的小城。
可光鲜背后,问题也不少。最明显的就是人气跟不上。现在下寺镇常住人口也就6.4万,而普安镇还稳稳站在8.9万,行政中心搬过去了,老百姓的脚却没完全跟过去——毕竟老街上有熟悉的邻居,孩子上学的学校、看病的医院都在普安,谁愿意轻易挪窝?更头疼的是,下寺镇在县最北边,南边的乡镇离它最远有一百多公里,老乡们来办个事,得坐大半天车,来回折腾不说,还得花钱住宾馆,很多人都吐槽“办事比以前难了”。
还有文化这块,普安镇的千年底蕴不是说搬就能搬的,下寺镇虽然建了新的文化广场,可少了老县城那种历史沉淀的味儿,年轻人知道剑门关,却未必清楚普安镇的老事,时间长了,这些文化记忆怕不是要慢慢淡了?更让人无奈的是,交通方便是把双刃剑,下寺镇离广元近,本地的年轻人、消费力反而被广元吸走了——毕竟广元市区商场更多、工作机会更好,谁还愿意留在县城?
同样是搬县城,隔壁的仪陇县就不一样。仪陇和剑阁差不多时候搬的县城,现在新县城新政镇常住人口14万,早超过了老县城金城镇的7.7万。为啥差别这么大?说到底还是两个原因:一是仪陇是百万人口大县,就算分一部分人去新县城,也有足够的基数撑起来;可剑阁户籍人口才68万,常住人口只剩42万,本来人就少,哪经得起分流?二是仪陇新县城在县中间,能辐射到全县,而剑阁下寺镇在边上,离广元太近,没把本地资源聚起来,反倒被广元“抢”走了不少。这也说明,搬县城不是光看交通就行的,要是没考虑到“人愿不愿意来”“能不能辐射全县”,就算路修得再宽,也难成气候。
其实剑阁搬城这事儿,没有绝对的对与错。它靠交通破了普安镇的地理困局,给了剑阁一个发展的新机会,这是好事;可没兼顾到老百姓的生活习惯、县域的均衡发展和文化传承,也留下了遗憾。说到底,这就是很多农业县想搞工业化、城市化时的通病——总想找个“捷径”突破,却忘了发展的根本还是“人”。
往后剑阁要想走得稳,恐怕得放下“新老对立”的想法,让下寺镇和普安镇各干各的强项:下寺镇就好好当交通枢纽,搞工业、做旅游服务;普安镇就深挖千年文化,把老街区修修整整,做成文化旅游景点,让游客来剑阁既能爬剑门关,也能去普安镇感受老蜀道的味儿。再把两城之间的快速通道修好,让老百姓来往更方便,人气自然就能串起来。
这事儿不光剑阁能学,全国很多有类似情况的县域都能参考——发展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,把优势用对地方,把老百姓的需求放在心上,才能走得长远。你老家有没有过乡镇合并、县城搬迁的事?最后是越变越好,还是像剑阁这样留了点遗憾?不妨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经历。
配资操盘十大技巧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