孤立,不是世界给的,是自己找的
内塔尼亚胡在最近开的政府会议上放话了,说“以色列得变成‘雅典和斯巴达合在一起的超厉害版本’”。听上去很燃——又智慧,又武力,文化与钢铁双修。
但问题是:这话不是战略,而是心虚。说“国际孤立”啊,其实不是全世界都联合起来打算把以色列往死里整,而是内塔尼亚胡自己一步步把国家弄到了现在这个被孤立的境地。
美国算计,欧洲焦虑
很多人以为,孤立就是“西方抛弃以色列”。其实,美国根本没抛。拜登那会儿拖延过一批炸弹,但特朗普一上台就立刻交付了。美国玩的,是**“战略模糊”**:嘴上强调盟友,手里卡住时间表,既不彻底放弃,又能随时施压。
真正对以色列翻脸的,是欧洲。为什么?内部压力:法国街头每天都是游行示威,德国现在被难民问题折腾得够呛,政府都快被压得缓不过气来了。在政党斗争这块儿,右翼民粹政党可逮着机会了,一个劲儿地攻击执政党,还逼着政府在对以色列的态度上得表现得“强硬”些。
所以欧洲的禁运不一定全面,但哪怕只是收紧几个关键零部件,也足以让以色列付出高昂代价。
简单来说就是美国在盘算自己的利益得失,欧洲则是在发泄不满情绪,内塔尼亚胡嘴上喊着被“孤立”,实际上是担心欧洲真会对以色列采取实质性行动。
打脸“自给自足”:雅典、斯巴达?听着像二次元人设
内塔尼亚胡提“自给自足”,听起来像国家要进入一种“闭关锁国+科技奇迹”的模式。问题在于,以色列真能做到吗?
无人机、导弹、轻武器,以色列的确牛。高精度加工设备、航空发动机、芯片——这些关键环节,欧洲说“不卖”,你靠谁?美国?那不就等于把自己的命交出去?
现实是:以色列永远不可能实现完全自给。俄罗斯都号称国产替代十年,最后还得绕道买芯片。以色列能比俄国强多少?
所谓“雅典、斯巴达”,更像一句政治口号,和实际战略没半毛钱关系。
孤立不是战略,而是甩锅
这才是关键。内塔尼亚胡喊“孤立”,其实是为了甩锅:对外:把所有麻烦推给国际社会,好像是全世界都在针对以色列。对内:转移焦点,让民众别盯着他那摇摇欲坠的支持率。
但真正的压力,不是外部禁运,而是国内的信任危机。加沙战争打成了消耗战,民众对政府越来越失望。孤立论,本质上是一块“遮羞布”。
短痛叠加长痛,以色列的代价远未算清
内塔尼亚胡赌的是:先占领,再谈判,让土地“既成事实”。
但问题在于——短期的“孤立”,大概率会变成一场旷日持久的麻烦。欧洲那边对以色列的耐心都快被消耗光了,美国的政策说不定啥时候就突然转向、变得对以色列不利了,而且以色列国内的分歧和矛盾还越来越严重。
真正的孤立,不是别人给的,而是内塔尼亚胡自己造出来的。他不是在救国,而是在自救。代价,不是他个人买单,而是每一个以色列人。
配资操盘十大技巧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