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重庆发布高温灾害Ⅲ级预警,7月14日至19日将持续晴热高温天气。重庆市气象台预计,7月15日至17日,我市晴间多云,大部地区日最高气温将达37~40℃,部分地区可达41~42℃。持续高温天气会对人体健康带来威胁,增加中暑、热射病等急性发作风险。那如何预防中暑、热射病的发生,万一发生又该怎么应对呢?
\n热射病是最严重的重度中暑类型
\n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急诊医学科副主任医师程绩介绍,人们常说的中暑,包括先兆中暑、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。其中,重度中暑包括热痉挛、热衰竭和热射病三种类型,热射病是重度中暑里最为严重的一个类型,死亡率极高。
\n“先兆中暑与程度最严重的热射病之间,尚有一个进展过程。”程绩表示,如果在出现头晕、乏力、多汗、皮肤灼热等中暑症状时,及时使用解暑药品,或根据情况及时采取干预措施,大部分中暑患者是不会发展到热射病的。
\n根据症状和体温判断是不是热射病
\n程绩说,判断出现症状患者是普通中暑还是热射病,可通过两方面来鉴别:体温超过40℃,脑损伤。这是热射病的两大特征,也是与轻症中暑及先兆中暑相鉴别的要点。体温是指体核体温,即人体深部,包括心、肺、脑和腹部脏器的温度,直肠测量的温度接近体核体温,口腔、腋下、耳窝等体表测量的温度低于体核体温。
\n热射病发病时,体核体温升高至40℃以上,甚至可达42℃。但在实际情况中,往往不能第一时间测量直肠温度,或者测量前已经实施降温治疗。所以,体温≥40℃是诊断热射病的充分不必要条件。
\n脑损伤在大约三分之二的患者当中是突然发作,没有明显预警征兆,表现为意识和精神状态紊乱,包括判断力下降、胡言乱语、行为怪异、嗜睡、躁动、抽搐、昏迷等。少数患者可有持续数分钟、数小时至数天的前驱症状,如头晕、头痛、烦躁等。暴露于热环境或进行高强度运动者,如果出现脑损伤症状,应考虑热射病。值得注意的是,热射病引起的脑损伤没有局灶性体征,比如脑梗死常见的口角歪斜、一侧肢体偏瘫等。倘若出现局灶性体征应考虑其他疾病。
\n避免高温时段户外活动、锻炼
\n程绩说,高温天气中暑风险升高,人们应时时注意预防中暑发生。
\n1.避免在高温下长时间工作
\n尽量避免在10时至16时气温较高时段进行户外活动,高温条件下作业的人员应当缩短连续工作时间。
\n2.调整户外锻炼时间
\n户外锻炼的时间调整至温度不太高的清晨和夜间,如果感觉不适,立刻停止户外活动,转移至荫凉场所,寻求降温措施,如果仍不能改善或者症状严重,立刻就医或者呼救寻求帮助。
\n3.及时补水
\n夏日外出时,随身携带运动饮料或淡盐水,及时补充水分。还可饮用预防中暑的降温饮品,如山楂汤、冰镇西瓜露、绿豆酸梅汤等。
\n出现中暑迹象及时物理降温、补水
\n程绩指出,如果发现身边有人出现中暑迹象,可这样做:
\n1.将病人转移到阴凉通风处;
\n2.解开患者衣扣,并通过擦拭、冰敷等方式帮助患者降低体温;
\n3.降低室内温度的同时,要给患者补充体液,推荐补充淡盐水等含有盐分的液体,补充因中暑导致的体液和电解质丢失。
\n“物理降温、降低室温、补水,就可能逆转或中止患者的中暑进程。”程绩提醒,如果患者出现了体温升高、肢体抽搐或嗜睡、认知障碍等意识改变,就要及时送医救治了。
\n指导专家
\n(资讯)
\n(文/向娇)
\n原标题:夏季高温防暑健康指南丨重庆发布高温预警,出现这些症状迅速就医
\n配资操盘十大技巧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